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7.2—13.4mm。有7条完整的脊状棱,即背棱1条,背侧棱2条,腹侧棱2条,腹棱2条。腹侧棱在近泳囊口向腹面弯曲到达基底。体囊短,约为泳囊长1/5,侧面观呈侧扁,腹面观呈心形。干室浅,顶部位于泳囊口水平之上。腹壁有一明显的裂缝,向上延伸至干室的顶端,口板较大,分2叶(图71)。
后泳钟体未发现。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7.2—13.4mm。有7条完整的脊状棱,即背棱1条,背侧棱2条,腹侧棱2条,腹棱2条。腹侧棱在近泳囊口向腹面弯曲到达基底。体囊短,约为泳囊长1/5,侧面观呈侧扁,腹面观呈心形。干室浅,顶部位于泳囊口水平之上。腹壁有一明显的裂缝,向上延伸至干室的顶端,口板较大,分2叶(图71)。
后泳钟体未发现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在东海本种出现于冲绳海槽500—100Om水层;在南海中部500m以深水域发现,其垂直分布主要在1000m 以深水层、最深栖息于3100m水深;在太平洋加利福尼亚海域,栖息于200一2700m;在印度洋马达加斯加(27°24.3′S—39°21.2′E),栖息于1000—1400m;在大西洋南乔治亚岛的东北部(49°58′S一29°52′W,49°58′S—30°18′W),栖息于1500一2000m。属深水种。
国外分布
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水域,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、莫桑比克海域,大西洋的几内亚湾、乔治亚岛、阿根廷海域。
其它信息
采集地点 东海(124°24′E—25°34′N,124°34′E—25°19′N),1982年12月,王克等;南海(117°1.8′E—18°6.2′N),1983年9月,林茂等;南海(113°59.5′E—18°0.3′N),1984年4月,林茂等。